“主人在回家途中,浴缸已經自動放水調溫;廁所中安裝了一套檢查身體的系統,如發現主人身體有異常,電腦會立即發出警報;車道旁一棵140歲的老楓樹,主人可對它進行24小時全方位監控,一旦系統發現它“渴”了,就將釋放適量的水來為它“解渴”;當有客人到來時都會得到一個別針,只要將其別在衣服上,就會自動向房屋的控制中心傳達客人最喜歡的溫度、電視節目,甚至對電影的喜好”
以上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整個人類IT史上第一個成熟的“物聯網家庭”——比爾·蓋茨的“未來之屋”。當然,對于現在的部分用戶來說,或許也會覺得這與自己家的狀況沒什么兩樣。畢竟,感謝科技的高速發展,對于如今的消費者來說,比爾蓋茨在1990年花費1.13億美元才能實現的夢想,如今可能只需要一部手機、幾個傳感器,以及再加上價格并不昂貴的“互聯網家電”,就能實現了。
但是,現在的智慧家庭以及物聯網家電產品,就一定比蓋茨在30年前使用的那套方案更好嗎?這還真不一定。
首先蓋茨在修建“未來之屋”時,IT界還沒有什么“云計算”的概念,因此彼時的世界首富不得不直接把服務器搭在自己家中,來控制全屋的各種智能設備。但是從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這簡直就是超前業界幾十年實現了“邊緣計算”。而通過本地化的存儲和計算終端,理論上蓋茨家里的智能設備會有著比我們平時使用智能家居設備快得多的反應速度,而且也不用擔心隱私泄露的問題。
不過,更重要的是,盡管三十年前還不存在便利的“智能家居”產品,但在經過了復雜的安裝、調試之后,“智能之屋”里的各種電器、傳感器之間卻可以做到相當高度的自動化連攜。而反觀當今的智能家居產品們,卻反倒在相互之間的協作性上開了倒車!
為什么這么說?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當今幾乎每一個智能產品品牌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態系統”。而只有在這個生態內的產品才能實現互聯互動,可一旦超出了品牌的生態圈子,則不管是多優秀的產品也一概不許其接入,更無法發揮出最大的效用。譬如A品牌的智能音箱就無法控制B品牌的電視,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明知A品牌的電視并非同價位中的性能最佳者,但對于想要“智慧家居”感受的消費者而言,他們的選擇權實際上就相當于被所謂的“生態”所剝奪了。
很顯然,這絕對不是什么合理的狀況,而且對于主流的智能家居“生態締造者”來說其實也是如此。因為封閉的自有生態固然可以起到推廣自家產品的目的,但也意味著要想滿足消費者對于“全屋智能”的要求,廠商將不得不在自有的生態鏈之內盡可能地推出多樣化的產品。這不僅僅會給廠商帶來巨大的負擔,如果消費者一旦他們感覺到自己被“智能生態”所約束,同時相應生態內的產品又達不到使用需求的話,顯然就會產生反感。
正因為如此,一大批智能家居生態的領軍企業最近終于決心放下成見,開始組建一個跨行業、跨操作系統、跨產品生態的智能家居統一技術標準。這個名為“IP 互聯家庭計劃(Project Connected Home over IP,CHIP)”的項目,將會致力于制定基于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也就是大家俗稱的IP)的統一智能家居通信標準。
這或許意味著不用再等多久,我們就能看到安卓手機也能控制蘋果音箱,三星電視也能與iPhone聯動,亞馬遜語音助手可以通過安卓手機操控Mac電腦的景象了。如果CHIP項目能夠被更多的廠商所接納,那么對于消費者來說,也從此可以擺脫在手機上裝上一堆APP控制各種家電的窘境,同時在選購大小家電時也不需要再擔心因為無法接入整個平臺的問題了。
只不過有一件小事需要提醒一下大家的是,按照目前的CHIP項目技術指南顯示,它只會支持最新的IPV6協議,完全不打算兼容老舊的IPV4。所以這也同時意味著,如果你想要在未來享受更便捷的全屋智能體驗,要做的事情或許是得先多花點錢買個支持IPV6的旗艦路由器才行。